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第一次用一点心思认识而并非简简单单的旅游印象,我想是从知青文学开始的;但很遗憾的是,好多写西双版纳的知青文学,也就仅仅把这块土地作为知青们那些大同小异的悲欢离合的苦难故事背景出现;换句话说,西双版纳只是他们被扭曲的时代扭曲的青春的见证;他们很少关心西双版纳是怎么一回事,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是怎么一回事,从知青文学中很少反映出来;这是我们当时的知青大多是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不能指望他们会象电影《与狼共舞》里的男主角一样的文化思考和人文精神!
现在看起来很畸形的“回城”情结――好像回到城里才确认自己的存在。问题是,世世代代住这地方的人,譬如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爱尼人、基诺族等,他们在哪里存在?他们不需要回城,也无城可回;他们的生活、性格、命运、或者直接一点,他们的文化,是被知青文学有意无意地、或者是无耻地忽略了;在这么强烈的回城渴望面前,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他们不愿意了解,或者根本就不被他们当成文化的。
可是,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生活了不少时间。这可以理解,怎么指望我们那些知青文学的作家的人文视野和人文襟怀――电视连续剧《孽债》,也是这样。也难怪,为什么犹太人能拍出《辛德勒名单》,而中国导演弄不出一部象样的抗日题材的好电影――中国老百姓十多亿人象溺爱自己不争气的儿子一样对待几个早就没有创造力、即便有创造力的时候也没多少文化的导演,最后就只得千千万万人去受骗掏钱去欣赏那些《千里走单骑》、《无极》等烂片。
这是西双版纳的悲哀;
也是中国人的悲哀。
或者说,文化的悲哀。
如果不扯淡扯远的话-------
我们中国很多搞茶文化的人,很虔诚地崇拜日本茶文化,张口日本茶道如何高明,闭口日本茶道如何牛皮,我就很少听过哪一个专家在探讨这个问题:日本茶道不是讲“和、敬、清、寂”,“和”字当先,出资本家多外,为什么还日本出了有这么多反人类的战犯?请注意,战犯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不少是学习过茶道的――一(份二战时期日本鬼子中的茶道高手名单最有说服力),问问我们专家应该怎么解释。另外,日本茶道不是大谈“茶禅一味”吗?要命的是,一部哲学辞典中,有谁发现大哲学家有日本人的名字?
这又是茶文化的悲哀。
普洱茶文化,很热闹。
问题是,太了解普洱这个行当的一切:以文化的名义大兴蒙骗,完全可以理解,为钱嘛;但是,那一副虔诚如修道者般的虚伪姿态,在实质上把“文化”二字当成了代金券。
问题是,知道不少,又不能说太多。
所以,有时候,很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