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津专栏 > 新境文献 > 正文

普洱茶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一
2012-12-11 00:00: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普洱茶: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
王美津
        普洱茶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的物态符号象征,是基于这样一个意象联想逻辑::
云南 ——民族文化——民族茶文化——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文化精神。
       而事实上我们的直觉联想图式为

       云南——普洱茶——云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契合了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特点的三个主要方面:
       1.包容性:兼收并蓄
       以往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对茶文化在民族文化的构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事实上,茶在很多民族文化里都完全可以成为其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例如布朗族、哈尼族、德昂族、基诺族等据我们茶学专家考证,布朗族是最早对茶叶进行人工栽培的民族,哈尼族的茶信符号象征系统至今尚未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中伲人对茶叶一词特殊发音为labo也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因为在其它语言中,甚至一些外国语里茶的发音cha大同小异的变化;);德昂族的创世神话甚至认为世上万物都是茶叶变的。基诺族的凉拌茶至今还反映着早期人类把茶叶当食品而不是饮料的事实,具有特殊的人类学意义。如我们所知道的,云南各少数民族饮茶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琳琅满目的与茶有关的民俗事象形成了普洱茶文化精神的外在表征和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
        云南——民族文化——民族茶文化——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文化精神
        这个图标还可以是逆向。并且直觉联想图式为:
        云南——普洱茶——云南
        普洱茶在文化意义上成为了云南的另一个重要象征符号,正如龙井茶成为西湖文化的一个象征,游西湖必然与品龙井联系在一起一样。
        2.开放性:多元并存
        把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外部看,它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相对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其它部分,它是独立的一元;从内部看,它又是由若干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所组成。因此,多样性可以说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第一个鲜明特征。云南的民族,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人口多寡不等,但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一些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族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民族之中发生过很多的分化、融合、重组,最终都形成了各个独立的民族,形成了自己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丰富多样性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样的多元并存的民族文化,使普洱茶文化具备了斑斓生动的背景,这是其它茶类的文化所不能相比的,这使人们对产品进行联想时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些多元而又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成了各民族对茶的不同理解,给非本土文化的消费者在进行普洱茶消费时直接和一个与自己生存的文化迥然不同物态符号相遇,于是普洱茶消费更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
       然而,多元性的另一面是零散性, 零散性就意味着主体特征不明确这对生活节奏较快,每天接受各种各样的大量信息现代人来说,就会造成在理解和接受中的障碍,这非常不利于云南茶文化的整体形象的传播。这主要表现在茶类形象模糊含混和具体的品牌形象的零散杂乱。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但各种茶树品种能良好生长,而且生产的各种品质不俗的茶类,红茶,绿茶,花茶,白茶甚至乌龙茶都有可圈可点的产品。然而品种的丰富也造成了整体形象的不突出,事实上,不必从世界茶叶市场,只要站在全国的市场角度我们不得不承认,消费者对绿茶的文化联想更多的是与江浙有关,正如对乌龙茶的文化联想是与福建有关一样。这一点也是我们的同类产品即便是与人家同质却无法与人家同价的一个深层原因。翻阅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茶书,我们会遗憾地发现这些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茶书对什么是普洱茶,或者普洱茶是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回答。甚至被公认为当代茶学的权威经典的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对普洱茶的定义与实际事实并不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就是:普洱茶尚未确立鲜明的公众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在各个层面都有自己的特征,举凡文化,历史,品种,工艺,口感,甚至茶具,包装等。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对普洱茶的工艺、储藏、品鉴等即便是茶界人士都未形成高度的共识,在茶具,包装方面我们模仿甚至袭用人家的,且不说模仿和袭用从市场学的角度来说并非高明之举,仅仅就这些茶具的使用是否能很好地发挥茶性就值得商榷。在我们一些云南本土民族的茶艺表演中,工夫茶具的使用就与整个文化氛围极不协调。另一方面,品牌的杂乱零散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现象。这里不必花更多笔墨讨论。然而幸运的是: 意识到有问题存在就有希望存在,解决问题就意味着奠定成功的基础.这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既有理论的务虚,为普洱茶提升其文化精神的高度和深度;又有操作上的务实,为市场主体的广大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体现了这一文化精神的族类式的实物系列。
         3.和容性——亲向自然
        云南民族文化的第三个内在特征是它的和容性。这种和容性首先是一种包容性。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的流动交往中,都善于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都能吸取其它民族的文化因子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的文化,做到“和而不同”。不管是纳西族文化、白族文化、彝族文化,还是傣族文化、佤族文化、普米族文化等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因子或影响。不同文化间的涵化,又非原样照搬,它总是在吸取的过程中经过一番或多或少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这样才为本民族的成员所认同,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容性其次是一种亲和性。云南民族文化是以一种亲和的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而不是对异文化采取敌视,甚至消灭而后快的态度。这种态度多少有点象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美我美,以及人之美"的宽容。云南民族文化的这种特征表现在民族文化性格或民族社会价值观上,是崇尚团结,热情好客。云南的各个民族,在居住模式上,都是采取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整族聚居一地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一个地区,甚至一座山上,往往同时居住着若干个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又各自根据不同的特点聚居一处。云南俗语所谓"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是很普遍的。这些不同的民族杂处在一起却彼此尊重,互不干扰,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小的矛盾产生,但从总体上看是团结和睦的。这应该归结于民族文化上的亲和性。
       云南民族文化的亲和性不仅表现在对待他人、他族的亲和,还表现在对自然的亲和。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崇拜对象和禁忌,但普遍地存在着对自然的崇拜和保护自然的禁忌。他们不是把自然视为异己的需要征服的对象,而是作为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能造福于己的神灵。云南民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亲向自然的观念。
        那么,普洱茶文化精神也从三个维度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和容性:
        A: 地理——历史维度: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文化学意义;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茶树的原生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关系.几处万亩古茶园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意义……而普洱茶,就是在这样深广的茶文化历史背景中,作为大自然得天独厚的慷慨赐予与云南少数民族先民智能的结晶,这是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文化的特点。
       B:社会学维度:云南这么多文化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和谐相处,文化的交流.变迁涵化,与普洱茶贸易有密切的关系,茶马古道是民族文化交流最具典型性的象征.这一点是已其它茶文化“和”的相比诠释是内涵更丰富的:这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是文化与文化的和谐,这是普洱茶文化精神的“和”最重要的。
       C:民俗学的维度:茶在云南各民族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往往是促进和象征人情和美的信物,甚至祖先祭祀的重大活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巴达山的布朗族至今还有祭拜茶王树的礼俗.这在茶文化里是非常独特的现。这些都说明云南各族人民与茶密切的关系.而普洱茶文化精神,同样是要由这些深厚斑斓的民族茶文化精神作为背景而凸现。

相关热词搜索:云南 文化 普洱茶

上一篇:普洱茶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二
下一篇:语开幕:吃茶无度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